申請美國大學之我的孩子要學商
- May 2, 2018
- 3 min read

大飽教授碰到好幾個家長說:「我的孩子要學商」,或者更精確地說:「我要我的孩子學商」。
有的孩子欣然接受,不過也有因此鬧到親子關係緊張的。
嚴格講,這個論述有點問題。我們應該界定一下「目的」,再回來看這個說法或做法恰不恰當,有沒有必要。
這些家長與同學應該是期待將來能夠從事商業相關的工作,大學時代念商,將來得以學以致用。如果不儘早開始學商,他們擔心孩子以後不容易找到企業界或產業界的好工作。
這個思維在臺灣沒問題。少數的例外是大飽教授帶過的臺大社會系學生,他們除了繼續深造,到美國念書(有攻讀博士學位,要當學者教授的;也有改行,在業界服務的),很多也成功轉到商業的職涯上,他前幾天就和一個在臺灣最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以前學生一起吃飯,他另一個學生應該是臺大社會系有史以來,甚至搞不好空前且絕後,第一個推甄上臺大財金所的學生。大飽好幾個愛徒,即使出國念書時還是社會學專業,目前也都在美國的企業界服務。(簡單講,當人的思維開拓了,路就無限寬廣。)
不過這個學以致用的想法,從申請美國大學的角度評估,未必是好事。
首先,「大家」都要念商學院。這裡的大家,長得跟我們很像,亞裔居多,所以競爭格外激烈。反而是適度地策略運用,挑選相對冷門的主修,比較容易申請到好學校。
的確,要跨越學院轉系相對比較不容易,但在同一個學院裡面,美國大多數的大學並不限制你的主修。像NYU Abu Dhabi的學生就到大三以前再決定主修即可,而且NYU Abu Dhabi是連學院都不限制的,所以大飽教授自己的導生,大一進來要主修社會學,後來去念資訊工程、藝術史或化學的都大有人在。因此你申請時宣稱的主修,不需要是你畢業時的主修,甚至你第一個學期就可以改變主意,除了非常少數的美國大學之外,大致上沒人會皺一下子眉頭。
再者,要在美國企業界工作,沒有一定要商科主修,因為美國大學修課比臺灣自由,你就算是英文主修哲學主修畢業,也可以修了滿滿腰帶的經濟、會計、統計、行銷、程式設計等相關課程,到業界貢獻所長。大飽教授在暑假的分享會和留學講堂相關課程中,也提到過常春藤聯盟等名校往往有超過一半的畢業生進入金融與企管顧問界工作(譬如後來回到台灣創辦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他就是Princeton的校友,第一個工作是企管顧問),無論你主修什麼,不太重要。
美國企業和臺灣企業一個很大的差異,在於「on-the-job training」,初階的工作,他們不會期待你會太多的專業技術,反而是態度、氣質、能力……這些軟實力很重要,硬實力只要基本就好。大飽的好朋友,大學念經濟和文科雙學位,就一直待在華爾街、企管顧問、投資銀行等金融業,他的哈佛MBA也是後來公司送他去念的。大飽和他一起分析過財務的資料,他的excel用得出神入化,但那不是他在學校學的,都是職場上鍛鍊的。
在學校要學的是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態度。申請美國大學也要動腦筋,不要固守台式思維。理大飽如是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