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學院怎麼錄取新生?
- May 2, 2018
- 2 min read

以下縮排部分為大飽的節錄:
客觀標準(如聯考或其他標準化測驗)促進教育公平:
加州理工學院的[新生錄取委員會]我大概參加了有七年,而且[大學部轉學生]錄取委員會的主席我也做了三四年。美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有一個SAT考試……如果[申請者SAT數學]的成績低於780(滿分800),他們在加州理工學院不能畢業的可能性會增加300%。所以我們……不收任何SAT數學成績在780以下的學生,除非他有物理[奧林匹亞獎]之類的成績。因此我們就有了一個在美國相對客觀的錄取線,以便錄取更多的成績更好的學生。
後來我們去問麻省理工、哈佛、耶魯等等,考入他們學校的學生家庭的年收入是多少,我們還把加州理工學院錄取改革前和改革後學生家庭收入狀況做了比較,結果發現,我們有了客觀錄取標準之後,我們的學生家庭年收入的平均數忽然降低了好幾萬美金,而且比[史丹佛]、哈佛、麻省之類的學校,我們收的孩子就比較窮一點。所以我就覺得,看起來美國的精英教育制度不是很公平,或者說它重視的不是孩子的數學能力,而是別的東西。
中國的高考制度對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是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第一,高考相對客觀;第二,因為它相對客觀,所以缺乏條件的人就有可能通過高考進入大學,這樣就保持了學生社會來源的多樣性。
坦率地講,我們開始這個[計畫]的時候,我也以為北大會越來越像哈佛大學,實際上(研究結果顯示)它比哈佛大學公平太多,這也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但這是個很好的現象。
大家心目中的「跨領域研究」:
很多傳統的歷史研究者,他的研究方式是有了直覺的想法,然後會去圖書館、檔案館找證據,看看他的想法對不對,這種研究方法易有偏頗……。計量的好處是比較偏向真理,因為你只能根據[資料]客觀地計算,而不能去影響它的走向,結果也比較客觀清楚……我覺得在社會科學中我們的研究是比較偏自然科學的。
做學問是很好,可是學問不是為確定或認可學者的聰明,而是為了尊敬一個現象,通過研究一個現象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發現、開發新的領域,這才是更重要的學問。做[資料庫]的方式就比較偏向這樣的研究。……至少它應該反映你研究的材料,至少它研究的是一個全面的、真正的結果。
雖然我們很多研究者是歷史專業的,但我們做的是數理科學。
大飽補充人物背景:李中清教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的公子,跟張光直院士讀過書,師承何炳棣院士。大飽在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開「全球人口」(Global Population)的博雅教育討論課(core course),帶學生讀他和王丰教授寫的《One Quarter of Humanity: Malthusian Mythology and Chinese Realities, 1700-200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