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得分享-Tiffany, Wisconsin PhD
- 大飽Dumbo
- Apr 21, 2018
- 4 min read

認識Allen已經邁八九年。從大三下開始因為指導教授的一句「去修瑞中那門課」,「李Allen」這個名字就開始出現在我的p2版上(出現頻率頗高,是因為真的修得很苦)。這麼多年來, Allen是我大學時代的嚴師慈父,研究生時代的軍師;從學術界落跑之後,Allen像是那種如果失聯的話、超級任務會想要找的昔日貴人。我是Allen剛回國的乾徒弟,應該是少數被送到Allen最引以為傲的母校之一、但又因為我落跑所以特別惋惜的後輩。
Allen要求非常嚴格,又待學生如兒女。這次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去看當年在留學版PO的文,看到大三時覺得「一個禮拜念三篇學術文章」是一件辛苦的事,現在覺得很好笑。我才意識到,我是從那裡開始的。也是因為Allen,讓那時不過21歲的我,有了更高的眼界、更高的標準。我一直都知道台大書卷獎連莊四年不算什麼,但是Allen讓我真的知道那個「不算什麼」是什麼,也因此把目標放更遠。我還記得申請美國博士班的大四暑假其中一段時間,Allen要我天天到他南港的研究室報到改我的writing sample和statement,戰戰兢兢一天之後再帶我去吃吳興街的穆記牛肉麵。在台灣小孩中間,我的英文是讓我引以為傲的,Allen第一次讓我看到英文寫作上那麼多的紅字,一字一句幫我改,還堅持叫我讓他信任的學術編輯改一遍再說。到了美國之後,Allen在我修課、研究、network上處處給我建議、不時關心我的進度。甚至連我的父母都不曾這樣細細盯我的功課。有段時間,每次要見Allen都讓我心驚膽跳,怕得要死。但是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我看到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
堆砌履歷的策略我就不說了,我覺得Allen跟一般留學代辦最大的不同之一,是他對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小事以及其象徵意義的細心。一般的留學代辦不過幫你送文件辦手續給意見收你錢,Allen在國外轉過一圈,對於特別是美國的學術生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不只知道什麼是可以接受的、是好的,更知道什麼是可以讓你融入這個圈子的方式。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我當年投稿美國社會學年會的文章,我原本用了大學的學校電子郵件信箱,Allen 叫我用Gmail,因為 b95xxxxxx@ntu.edu.tw 一看就是個外國大學生,沒有必要在收到稿子的時候就讓收件人用這個標準來評斷我。這種用學號組成的信箱跟美國大學就算連大學生都以名字、姓氏為主組成的使用者名稱也差太多了,看起來就突兀。其次,在投稿的時候Allen叫我不要在封面註腳寫什麼謝謝老師的鼓勵啊之類的話。在台灣看起來是謙卑的學生感謝老師,在美國會覺得你這個人怎麼承擔不起自己的成果呢?另外,如果是美國的話,遞出申請文件的時候記得要把Word裡面的頁面大小設定成letter 而不是台灣用的A4,才不會再印出來的時候讓大家覺得你的頁面很奇怪。這種小事不勝枚舉。雖然看起來好像是要討好申請的學校以及審核委員,有點灑狗血。但是首先,我們申請的時候本來就是要給人好感;其次,出國這件事不是只是去拿個學位,而是讓自己進入一個新的群體、體會新的文化、把自己放在另一個空間裡看。對於我這個外國學生,我需要先了解、進入別人的文化,說一樣的語言、入境隨俗,這樣才能讓他們開始認識我,而不是因為這些小事讓我在他們眼裡顯得奇怪,變成之後的成見 。我不能說這些小事讓我申請到了好學校,但是確實預備了我後來在美國的學術以及非學術生活。
當我後來到了美國之後,那些以前感覺遙不可及、神人類等級的教授們也在教大學部的課、照樣要對付大學生翹課不交作業這種事情。但是反過來說,那裡的大學生如果有心想要進修,世界一流的博士班就在樓上。而對我們來說卻隔了一個太平洋。這些文化上的小事情,不管怎麼樣,都幫助我們拉近與那個社群的距離。
其實在個性以及背景上,我跟Allen相差十萬八千里。(我還記得Allen 跟我說我這種家庭幸福美滿的小孩做不了家庭社會學)雖然我們對很多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在傳統公教家庭底下長大的我總是敬老尊賢。跟Allen混的幾年讓我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很乖的說「不辜負老師的期望」。而對於像我節省、總是出牌保守的父母,Allen也非常有一套。在全美第一排名卻歷來不給五年獎學金的學校,以及一家比一家獎學金優渥的學校的選擇之間,Allen不厭其煩地跟我、甚至跟我父母直接打電話說明為什麼去在台灣沒聽過但是卻是一流、又讓學生互相廝殺才拿得到獎學金的學校一定會提供最嚴謹的訓練、會是學術之路最好的選擇。
跟Allen的那幾年,以學術成就為目的來說,我做對的事情是「聽老師的話」。聽起來迂腐落後,但是其實是很重要的。而我的幸運只在於我選對了老師聽。確實,我當時硬著頭皮去了我很多聽不懂的研討會、workshop、看看不懂的書和文章。雖然我當下不懂,但是讓我在出國前就有非常多exposure,讓我能開始對於重要的議題有概念、開始學習學術界的互動以及生態。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理論、對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作法與哲學。在每一個目標上,我們終究要選一條路走,否則只會無所適從。而在學術之路上,Allen引導的這一條確實讓我走到了美國排名第一的博士班,拿著別人苦苦都拿不到的研究工作和獎學金。甚至當我轉換跑道到業界後,Allen仍然不嫌棄繼續留在我的推薦人名單上,而對資料分析、批判邏輯思考、以及對事情發表論點的嚴謹訓練以及標準,也讓我在我完全不熟悉的環境裡在短時間內有了立足之地。
選擇Allen的哲學絕對不是一條輕鬆的捷徑,但會給你別人搶不走的真功夫。
當年我曾經問Allen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他說只是讓他以後在學術界少一個敵人。雖然我在學術界當不了不是敵人的分母,但是至少我希望這些文字是友善溫暖的,也讓你一瞥我所知道的Allen。
Comments